2014年9月5日星期五

儒家的困局(一)

過去幾個月,我曾在個人的面書上發放數篇評論金庸小說人物的文章,並以基督教信仰作為比較。最近,「基督教果園」(一個發放信仰文章的網上平台)的負責人在該平台上開了一個關於聖經與小說世界觀的專區,給我發放一系列評論金庸小說的文章。當我聽到「世界觀」這個名詞及思想這個名詞所包含的意義,我感到自己之前所寫的數篇評論金庸小說人物的文章還未達水平,品評人物的寫作方式固然是充滿趣味性,但未必能剖釋小說背後的世界觀。世界觀一詞,意指人核心的思想體系及價值取向,延伸至對世界、歷史、政治、宗教、道德、愛情等不同範疇的看法。一套小說系列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文化產生恆久的存在價值,是因為其世界觀能回應人性的深層需要。作為基督徒,若不能讀出一套小說系列的世界觀,就難以以聖經的世界觀加以比較,從而去蕪存菁,吸收文化中的優點,指出文化中的困局,及福音如何成全文化中的不足。

金庸是中國知識份子,他的武俠小說世界觀主要受中國三大主流思想影響,分別是儒,道,佛。因此,我會先有系統地由小說人物及情節剖釋至儒,道,佛三大中國的世界觀,再以基督教信仰加以比較。

先從儒家開始。金庸筆下的人物,最能充分體現儒學思想的,就是郭靖。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內聖外王」,從修養自身道德開始,以達至為國為民的理想,《禮記‧大學》舖陳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清晰步驟,以達至「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的總目標。郭靖的人生觀是儒家理想的投射,他的座右銘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而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也深印在郭靖的心坎中。郭靖由無知少年到為國為民的大俠的成長過程中,亦充分體現了「內聖外王」的層次。

首先,郭靖練武的進境,是依照「格物、致知」的步驟,先學習各種不同的學問是為「格物」,之後將不同的學問融會貫通是為「致知」。而郭靖所學的武功是集各家之所長,包括江南七怪、全真派、洪七公、周伯通及桃花島,最後憑著對《九陰真經》的領悟,把各派的武功融合起來,成為武學大師。

但一個人所學的愈多愈精,若沒有正確的道德人格去指導及規範,會對自身及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需要「 誠意、正心、修身」,建立正確行事為人的動機及原則,正如郭靖在成為絕頂武學高手前,要先弄清楚學武的原因是「為國為民,行俠義之道」。

很特別,在《神鵰俠侶》中,郭靖夫婦在成為守護襄陽的大俠前,是在桃花島隱居了十餘年,這表示「齊家」在「治國及平天下」之前,若管不了自己的家,就難以造福社會。

這樣的道德理想看來很完美,難怪乎倪匡先生認為郭靖因為太過完美,所以成了一個偽人。這個評價反映了人性已然敗壞,不可能達到郭靖所投射出來的儒家理想,這是儒家的致命傷。但本文暫不談這一點,因為《笑傲江湖》的岳不群最能反映這一點。而就著郭靖本身而言,也不是沒有缺點。郭靖最大的缺點是不善教導,在他的家庭中,郭芙被縱容得任性妄為,武氏兄弟也未能被教導至成材,對於狂放的楊過,郭靖也是束手無策。可見,郭靖在「齊家」方面,其實是失敗的。這亦隱約看見,因著人性的墜落,人即使自己願意為善,也難以使其他人同樣願意為善,《禮記‧大學》的八目就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了。

若從金庸的角度看,郭靖的另一個缺點是古板地持守禮教,這在他反對楊過及小龍女的師生戀上表現出來。在此,我先表達作為基督徒對師生戀的看法。我認為在學校中,學生的一方也未成年,師生戀不宜發生,因為這牽涉到「以權謀私」的嫌疑,需要對未成年的學生有所保護,及維持學校整體的倫理秩序。但若果是私人授業的師生關係,學生的一方已經成年,雙方又情投意合,我從聖經中找不到絕對的道德原則要加以攔阻。但在中國傳統的禮教體系中,師生戀是絕對違反倫常的,原因何在?

儒家的倫理秩序是以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及朋友)為基礎,而父權的地位是相當被尊崇。五倫中雖然沒有提及師生關係,但中國古代社會中作老師幾乎都是男性,而且教育還未普及,令老師所得的尊敬很高。在父權社會中,老師的權威漸漸有如父親,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這個倫理前題下,與老師結婚就如與父親結婚,因此就成為逆倫之舉。

儒家提出五倫,本意是要維持社會的倫常秩序,但五倫中是存在權力等差的,當父權不能被平衡時,禮教就容易成為父權壓迫人性的工具。除了禁止師生戀,還有兩項更為壓迫人性的習俗在中國古代父權社會下發生,分別是女性纏足及不得受教育。女性纏足是要滿足男性的不正常要求,婦女不能受教育是要鞏固男性在社會及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儒家思想雖沒有直接造成這些惡習,但卻為這些惡習提供有利的生長土壤。而這些惡習儒家的士大夫也無力阻止,直至基督教宣教士來華,才能得以廢除。

從表面看,聖經也是教導子女要聽從父母,妻子要順服丈夫,也是和儒家的教導相當吻合。但是,聖經是教導人在順服上帝的前題下去順服人,若人的吩咐是直接違背神的原則,則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因此,神權比父權為大。而且,聖經也教導作父母的不可惹兒女的氣,作丈夫的要愛妻子,雖然在權柄的次序上男女長幼是不同,但在人性的價值上,各人是平等的,因為各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樣式所造。所以,因著神的真理及神對所有人的愛,來華宣教士就有勇氣去破除中國父權社會的惡習。

其實,我相信金庸也看見儒家思想是容易導致人對權威的盲從,在他的作品中很重視個人意識的覺悟,即使在他刻劃郭靖這個典型的儒家人物時,也包含了這個元素。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尾,郭靖的母親及五位師父相繼身亡,而洪七公在第二次華山論劍之後又退出江湖,郭靖一向所依附的道德權威一一解體,他不能在只作順從父母及師父的人,對於人生的目的、自我身分的確立及是非對錯的判斷,都必須有個人性的解讀及體認。為何要學武功、蒙漢身分的取捨、華箏與黃蓉之間的道德抉擇、是否應該殺人等人生問題,郭靖最終能找到自身的答案,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德個體。

然而,個人意識的覺悟是有賴於人的良心是否健全,否則,個人意識強的人反可成為邪惡的個體,這一現象在《笑傲江湖》的岳不群是表露無遺。因此,人的良心是否可靠,這是下文要討論的問題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留言人仕請注意:

一)本果園只歡迎有興趣學習與追求基督教真理之人仕閱讀觀看
二)自己所回覆之內容是否與主題相關,新問題提問請另寫書信
三)按左上方「寫信給「小農夫」提問有關信仰問題」提問問題
四)請勿用匿名回覆,可能會被系統辨別為垃圾訊息而無法顯示
五)清楚自己立場,不信或信仰立場分歧者,請勿分享你的心得
六)請保持真實的禮貌,那些看似有禮的挑戰者,一律不予回應
七)若閣下感到自己比較有能力,請自行開設網誌發表個人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