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每日靈修 20130906 (創世記 11:10-28)

經文: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閃生亞法撒之後又活了五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亞法撒活到三十五歲,生了沙拉。亞法撒生沙拉之後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兒養女。沙拉活到三十歲,生了希伯。沙拉生希伯之後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兒養女。希伯活到三十四歲,生了法勒。希伯生法勒之後又活了四百三十年,並且生兒養女。法勒活到三十歲,生了拉吳。法勒生拉吳之後又活了二百零九年,並且生兒養女。拉吳活到三十二歲,生了西鹿。拉吳生西鹿之後又活了二百零七年,並且生兒養女。西鹿活到三十歲,生了拿鶴。西鹿生拿鶴之後又活了二百年,並且生兒養女。拿鶴活到二十九歲,生了他拉。拿鶴生他拉之後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並且生兒養女。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他拉的後代記在下面。他拉生亞伯蘭、拿鶴、哈蘭;哈蘭生羅得。(創世記第十一章十至二十八節)

在這段閃開始直到亞伯蘭的家譜中,並沒有提及「死了」,全都是記載着活了多久後生了誰,並且生兒養女。雖然這段經文中沒有寫明誰人什麼時候死了,也沒有提及他們的死,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經歷肉身的壞死而直接被提。而這裡沒有注明他們的死,是有意想要表明在基督裡(這裡的基督家譜)的是生,而不是死,人的肉體壞死也只是睡了。「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三至十四節)」

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每日靈修 20130905 (創世記 11:10-28)

經文: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閃生亞法撒之後又活了五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亞法撒活到三十五歲,生了沙拉。亞法撒生沙拉之後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兒養女。沙拉活到三十歲,生了希伯。沙拉生希伯之後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兒養女。希伯活到三十四歲,生了法勒。希伯生法勒之後又活了四百三十年,並且生兒養女。法勒活到三十歲,生了拉吳。法勒生拉吳之後又活了二百零九年,並且生兒養女。拉吳活到三十二歲,生了西鹿。拉吳生西鹿之後又活了二百零七年,並且生兒養女。西鹿活到三十歲,生了拿鶴。西鹿生拿鶴之後又活了二百年,並且生兒養女。拿鶴活到二十九歲,生了他拉。拿鶴生他拉之後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並且生兒養女。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他拉的後代記在下面。他拉生亞伯蘭、拿鶴、哈蘭;哈蘭生羅得。(創世記第十一章十至二十八節)

我們觀看這些家譜是否覺得很無聊,很沒有意思?其實內裡是大有意思,非常豐富的。而且,我們還要思想的是,假若我們一生人當中沒有了上帝,沒有了基督,我們生於世上便真的沒有任何意義可言,是白白的浪費了上帝的創造,因為人活着是為了榮耀上帝,而若人不能榮耀祂,人的活着便是徒然。

2013年9月4日星期三

每日靈修 20130904 (創世記 11:8-9)

經文: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創世記第十一章八至九節)

當不信者看到這段經文的時候便會提問:「上帝為什麼要使人分散?團結相聚不好嗎?上帝為什麼做事總是令人摸不着頭腦?」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總是不明白上帝的作為,甚至還認為若自己是上帝便不會如此行,會比上帝所作的決定更具智慧?「誰曾測度耶和華的心(或譯: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他與誰商議,誰教導他,誰將公平的路指示他,又將知識教訓他,將通達的道指教他呢?(以賽亞書四十章十三至十四節)」驕傲的人總以自己為標準,以為自己更勝於天(上帝),以致忘卻祂所說的話,高舉自己、為要獲得別人的認同(傳揚自己的名)。

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每日靈修 20130903 (創世記 11:8-9)

經文: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創世記第十一章八至九節)

假若有天耶穌基督向我們提問:「您愛我嗎?」我們會怎回答?是不是很容易地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我們真是愛主嗎?我們如何愛主?人會以為當自己「信有上帝存在、信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這些在知性層面上的接受,就當自己已經信了主,已經屬於祂的名下。所以,當主向我們提問「您愛我嗎?」的時候,我們很快就引用聖經中彼得的回應:「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但我們真的愛主嗎?假若主問我們「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的時候,我們又會如何回應?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每日靈修 20130902 (創世記 11:8-9)

經文: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創世記第十一章八至九節)

「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一章二十八節)」「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出埃及記二十章九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節)」

2013年9月1日星期日

信經系列(四):如何了解基督將再來審判活人死人

首先,了解何謂「基督再來」。按聖經記載,基督一共要來地上兩次。基督已在二千年前道成肉身來到地上,為人贖罪而死在十字架上,第3天復活,升天,坐在全神父上帝的右邊。基督第一次來是為了拯救蒙召的人脫離罪惡,進入神的國度,而天國也因基督第一次而開展,但卻未成全。而基督第二次來是以審判者的身份顯現,對地上的罪惡拖行最後的審判,義人進入永生,惡人進入永刑,撒旦永遠進入無底坑,萬物得到更新,有新天新地臨到。


信經系列(三):何謂「諾斯底主義」與它對「使徒信經」的影響

「諾斯底主義」是一種相信靈魂是善,物質是惡的二元論世界觀。基於這種二元論的前設,上帝是靈體,是聖善的,而世界是物質,是邪惡的,因此聖善的上帝沒可能直接創造邪惡的世界,否則上帝就會被物質所沾污。所以,上帝需要創造一個次等的靈體,再透過這次等神靈來創造物質世界,而按諾斯底主義的解釋,這次等神靈就是基督。另外,由於基督是天上的神靈,並不會受物質所拘禁,所以,祂在地上成為人的時候,其肉身也不是真正屬物的身體。

 
至於諾斯底主義認為得救的目標是靈魂脫離物質的捆綁,而物質的捆綁乃出於人對的無知,而得救的途徑是藉著獲得一種神祕的知識,除去無知,而這種神祕的知識是由天上的神靈──即基督賜予少數人的。

信經系列(二):「信經」與神學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信經」還沒有正式訂立之前,在聖經中我們已隱約看見所有「信經的雛型」:


 
在舊約中,以申命記64最為典型,「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是對耶和華的獨一性的直接宣認,以抗衡當時外邦的多神宗教;
 
另申命記265-9,「你要在耶和華你神面前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裏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很多的國民。埃及人惡待我們、苦害我們、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是重申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救恩歷史,以紀念耶和華與他們的立約關係;

 
在新約中,也有不少「信經的雛型」,如使徒行傳837,「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是埃提阿伯的太監在受洗時的宣認,宣認基督是神的兒子;

羅馬書10:9,「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乃宣認耶穌是主,並得救建基於基督的死而復活之事實;

提摩太前書3:16,「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 神在肉身顯現…」,乃宣認基督的道成肉身;

哥林多前書15:3-4,「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乃宣認基督的死而復活之事實。

 
以上這些「信經的雛型」乃是直接指出基督的身份及其核心的救贖工作,是足夠駁斥不信基督是彌賽亞的猶太教傳統。然而,由希臘哲學所些生的異端,如諾斯底主義、亞流主義、幻影派,乃是攻擊三一上帝的本質及基督的神人二性,而在聖經中並沒有一節經文能夠涵括三位一體及神人二性的真理,因此早期教會的教父及神學家便不斷召開神學會議,為基督論及三一神論制定信經,其中以《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信經》、《迦克墩信經》及《使徒信經》最為具代表性。

 
《尼西亞信經》乃是經過尼西亞會議及君士坦丁會議之後制訂的(約公元381)乃是唯一被天主教、東正教及更正教所同時接納的信經。當然,在聖靈乃由父與子而出的教義引起東西方教會的分裂。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只由父而出,西方教會則堅持聖靈乃由父與子而出。《尼西亞信經》確立了三位一體的真理,上帝為一位,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格,而三位格乃是同質、同權、同尊、同榮。

 
《亞他那修信經》並非由亞他那修一人寫的,而是為了回應亞流派等的錯誤基督論,多位神學家共同制定的,但由於信經中有咀咒的言語,因此並沒有為後世教會廣泛採用。

 
《迦克墩信經》約於公元451年在迦克墩會議中制定,主要內容是肯定基督的神人二性,強調基督是完全的人及完全的神,非半神半人,乃是神性與人性完整地存在於同一位格內,「不相混雜,不相交換,不相改變,不相離散」。


《使徒信經》的雛型是《古羅馬信經》(約公元140),經過約550年的演化,成為了今日教會所採用的版本。其內容正面回應了諾斯底主義等異端的錯誤,也精要地表達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信經系列(一):「信經」的四大功用

一,教導的功能

 
首先,由於初期教會用的聖經乃是羊皮抄卷,十分昂貴,而當時印刷術還未發明,加上普羅百姓的教育水平低,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自行閱讀聖經,因此教會領袖就必須以精要易明的文字,來向信徒表達出聖經的核心教導,而信經就能發揮這種教導的角色。

 
另外,初期教會正面臨政權嚴峻的迫害,信徒處於苦難之中,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信仰內容,進而對信仰委身,這樣才能有力量面對苦難,甚至在迫害臨到時以信經內容作為信仰的宣認。

 
二,禮儀的功能

 
在禮儀功能上,尤其以浸禮最為重要。由於要求受浸的信徒必須清楚認識信
仰的核心內容,因此受浸前必須接受基本的教義教導,而言簡意精的信經就
成為教授的內容了。而在浸禮上,信徒也透過誦讀信經來宣認信仰。

 
信經的誦讀也適用於其他的禮儀埸合,如聖餐禮、主日崇拜,藉以幫助信徒
不斷重溫信仰的核心內容,以打好信仰根基。

 
三,駁斥異端

 
初期教會面對多種的異端學說,如諾斯底主義、亞流主義,正動搖聖經的核心教義,如三一神論、基督論,從而危及信徒的救恩,因此初期教會需要不斷召開神學會議,為基要的信仰教義定下信經,以排斥異端學說,並以信經作為判別真假教訓的試金石。

 
同時,信經也成為了正確解經的總原則,避免因錯解經文而發展出錯誤的教義系統。

 
四,個人靈修禱告

 
信經包含了信仰的精要內容,有肋信徒作為默想、禱告之用,對三一上帝的
性情及工作有不斷進深的認識,從而產生不斷深化的敬拜。


每日靈修 20130901 (創世記 11:6-7)

經文: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創世記第十一章六至七節)

我們有否看到自己是活在恩典之中?人因着驕傲會認為自己是配得的,以致於得不着以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時,便會對上帝發怨言,甚至會作出傷害的事,傷害那些能得着的人。聖經的浪子回頭故事中,那小兒子在開始時向他的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路加福音十五章十二節)」結果怎樣?他的父親就許可了他的無理要求,把產業分給了他和他的兄長。人常無理地向上帝祈求,當求不着的時候便埋怨上帝,指上帝為什麼不應許自己所求的。親愛的弟兄姊妹,假若上帝隨便應我們所求,我們的下場是非常悲慘的。我們可繼續看那小兒子(浪子)的故事,會發現當他拿到產業後,離開了父親,就像上帝應許了我們以後,我們便離開了上帝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