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裡。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亞伯蘭聽見他姪兒(原文是弟兄)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士革北邊的何把,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創世記第十四章十三至十六節)
當亞伯拉罕聽到自己的姪兒羅得被擄去後,他就馬上率領家裡生養精練的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然後趕去營救羅得。在這件事上,讓我們可以看到亞伯拉罕實在是一個對上帝有信心、勇敢果斷、而且不記前過的人。
為什麼說亞伯拉罕是個有信心的人?亞伯拉罕只是一個族長,不是王,按照一般情況來說,他並沒有足夠的兵力迎戰基大老瑪帶領的聯盟軍-四王,而且他亦能知道基大老瑪乃是擊敗了背叛他的五王,和殺敗了許多週遭所經過的人。聽到對方軍力如此強大,加上其軍又是兇殘的人,自己又未能知道對方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就因擔心姪兒的性命便毅然出兵營救,這讓我們看到他實在是有信心。相比起在埃及的時候,他為了自己的性命而說謊,並為了保留自己的性命而妄顧妻子的貞潔。但這時的他,實在是顯出了他不再倚靠自己,乃是明白到因為上帝對他有過應許,上帝既是信實的,也必照應許而保存他的性命。
「三百一十八」是個很有趣的數字。這數字和亞伯拉罕的管家大馬色人以利以謝(創世記十五章二節)剛好是有個相聯關係。以利以謝原文的代表數字是 1、30、10、70、7、200,將這以利以謝名字的希伯來文所代表的數字相加時,剛好就是三百一十八,而以利以謝就是「上帝是我的幫助」的意思。這是要告訴我們亞伯拉罕與敵人去爭戰乃是出於上帝。他的勝利不只是因為自己的兵力強盛,或是他有計謀所以能得勝,而是因為這場戰爭是在耶和華的手中。我們亦可以從創世記十四章十九至二十節處看見至高上帝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說了這句話:「願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三章十七至十八節)」一個真正屬上帝的人,絕不會願意看着自己的弟兄繼續活在危險當中,或是在對方有困難時卻不理會,因為這並不是屬上帝的人會作的行為。當我們看到弟兄患難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如同在困難之中,同樣的難受。「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二十六節)」而有弟兄在受患難,人便更能在此時顯出自己是否屬上帝,因為弟兄乃是為患難而生的(箴言十七章十七節)。當亞伯拉罕看到他的弟兄(姪兒羅得)遭難的時候,便立即營救他,而不是考慮到自己會否有性命的危險。這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緊張別人生命的人,是常常忽略、不看自己的需要,只看到別人的需要。
另外一點,我們也要學習的,就是亞伯拉罕並沒有記着羅得曾經對他的虧欠。雖然,我們常指自己是已原諒了別人,但當看到別人犯錯時,再次得罪自己時,會否就把以往的事都挑出來逐一數算?聖經教導我們要不計算別人的惡(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五節),又要不記着別人的犯錯,因為人若記着自己弟兄的過犯,又怎可能真心幫助對方?當我們仍然記恨別人的時候,又如何能夠為他人禱告?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纔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阿,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罷,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一至三十五節)」
小農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留言人仕請注意:
一)本果園只歡迎有興趣學習與追求基督教真理之人仕閱讀觀看
二)自己所回覆之內容是否與主題相關,新問題提問請另寫書信
三)按左上方「寫信給「小農夫」提問有關信仰問題」提問問題
四)請勿用匿名回覆,可能會被系統辨別為垃圾訊息而無法顯示
五)清楚自己立場,不信或信仰立場分歧者,請勿分享你的心得
六)請保持真實的禮貌,那些看似有禮的挑戰者,一律不予回應
七)若閣下感到自己比較有能力,請自行開設網誌發表個人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