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記第十三章十至十八節)
一開始上帝是叫亞伯拉罕看,要他看見上帝所賜給他的地有多大,然後上帝便要他以信心去走,就是走那剛才所看見的地方。「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作為基督徒,相信應該會常常閱讀聖經,也常常禱告,所以當有人向我們提問一些神學問題,或許能夠很清楚地回應他們該如何處理,因為我們都有着這樣的「知識」。但是,為何當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這些知識就無法幫助自己,反而是越陷越深,結果只是像個沒有盼望的人,一味地灰心悲傷,即便聽到更多上帝的說話,看更多的聖經經文,也無法令自己得到平安,無法得享那份從上帝而來的喜樂。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實在要撫心自問:「我們真是相信上帝嗎?我們是怎樣相信祂的?當我們說信的時候,是存有懷疑的嗎?還是真正相信上帝是信實的,祂的話是實在的?」行為和信心是不能分割的。我們若說信卻不願去行,那我們的信心是虛謊的。當我們對上帝越發加深認識的時候,更要小心,因為那很可能只成為在知識層面上的驕傲,卻沒有真正的信,所以在心底裡仍是沒有產生果效。亞伯拉罕聽到上帝的話時,他便以信心來遵行。因為,當時這地並非無人之地,乃是被迦南人所佔據,但因着他對上帝的話存有真實的信心,相信這迦南地確如上帝所言,是要成為他後裔的地方,所以他便以行動來顯出他的信心是真實的。
有時候,我們會有種觀念,認為行為必然是由心而發的,因此所有行為定要先有心裏的原故才發出行動。但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的思想,也會被行為而影響的。也就是說,不只是思想會影響行為,連行為也會反過來影響思想。當我們懶散時,甚麼也不想做時,請記着這句話「親愛的,動起來吧!」我並不是說把我們的行為機械化、麻木化,然後思想也一定會隨着改變,而是,若我們的思想已經不願意行動的時候,為何連行為也不願意作改變的嘗試?這是一個小小的建議,假若人比較懶散之時,不妨去跑步,出一身汗,在洗澡後再出去派發福音單張。即使不懂得傳講,派發單張總是可以的。嘗試這樣作出一點改變,總比我們只待在家裡發怨言更為有益。
聖經教導我們真信心是會伴隨着相稱的真行為。但是,當我們信心欠缺時,為何不嘗試動起來?當然,這並不是指我們思想很混亂的時候,倒是在那種時候我們應該先冷靜下來,讓自己能夠思想才去動。上帝若是賜你能夠動的四肢,不妨在思想無力,但體力許可的情況下運動一下。我們的信心是要行走、要實行的,單純地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實在是對我們毫無益處。
親愛的弟兄姊妹,亞伯拉罕的行動,也告訴了我們信心與行為乃是並行的,是不可分割的。當我們願意去信上帝的話時,亦必願意行出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假若,我們在軟弱的時候,可以向主祈求,因為我們並非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行出上帝的心意。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倚靠上帝來幫助我們,使我們這群本不能行的,能行出合祂心意之事。所以,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不但知道,也願意去行,亦願意彼此扶持,共同走這條祂所喜悅的義路。
小農夫 @ 基督教果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留言人仕請注意:
一)本果園只歡迎有興趣學習與追求基督教真理之人仕閱讀觀看
二)自己所回覆之內容是否與主題相關,新問題提問請另寫書信
三)按左上方「寫信給「小農夫」提問有關信仰問題」提問問題
四)請勿用匿名回覆,可能會被系統辨別為垃圾訊息而無法顯示
五)清楚自己立場,不信或信仰立場分歧者,請勿分享你的心得
六)請保持真實的禮貌,那些看似有禮的挑戰者,一律不予回應
七)若閣下感到自己比較有能力,請自行開設網誌發表個人偉論